半…不…
基本解釋
◎ 半…半… bàn…bàn…
[used before a pair of antonym, indicating the co-existence of the two] 分別用在意義相反的兩個詞或詞素前面,表示相對的兩種性質(zhì)或狀態(tài)同時存在,相當于“既…又…”
半文半白(白話里面雜著文言)
半明半暗
半信半疑
半吞半吐(說話含糊不清,不直截了當)
詳細解釋
略同‘半…半…’(多含厭惡意):~明~暗ㄧ~新~舊ㄧ~生~熟ㄧ~死~活。
成語(Idiom):半信半疑(bàn xìn bàn yí)
發(fā)音(Pronunciation):bàn xìn bàn y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既相信又懷疑,心里沒有完全的把握。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半信半疑是指人在對某件事情的真實性或可靠性上心存疑慮,既有一部分相信,又有一部分懷疑。這種心態(tài)常常出現(xiàn)在對于信息的接受和判斷上。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半信半疑常用來形容對于某個人的說辭、某個消息或某個觀點持懷疑態(tài)度的情況。例如在聽到某個人說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時,你可能會說“我對這件事情半信半疑”。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半信半疑這個成語最早出現(xiàn)在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中。故事來源于劉義慶所寫的“劉子翚善卜,占鄭中丞曰:‘今日子翚當自有大貴,然不可得而知也。’鄭云:‘然則何以知之?’子翚云:‘吾占人事,若卦中有女子戲,吾則知當貴。’鄭曰:‘然則占吾何如?’子翚曰:‘吾占君事,若卦中有女子戲,吾則半信半疑。’”這個故事形象地表達了半信半疑的含義。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半信半疑是由“半”、“信”、“疑”三個字組成的,結(jié)構(gòu)簡潔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我對他的話半信半疑,不知道他是真心還是假意。
2. 雖然有些懷疑,但我還是半信半疑地接受了他的解釋。
3. 這個消息太離譜了,我只能半信半疑地看待。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半信半疑”與對稱的兩個詞語“相信”和“懷疑”進行對比記憶。同時,可以將其與“半信半疑”的英文翻譯“half believe, half doubt”進行聯(lián)想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與“半信半疑”相關(guān)的成語,如“半推半就”、“半真半假”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我對那個魔術(shù)師的表演半信半疑,不知道他是怎么變出那只兔子的。
2. 初中生(14歲):老師給我們講的故事太離譜了,我對其中的一些細節(jié)半信半疑。
3. 高中生(17歲):在網(wǎng)絡(luò)時代,我們對一些新聞報道必須保持半信半疑的態(tài)度,要學會辨別真假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