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kǒu bù yīng xīn ㄎㄡˇ ㄅㄨˋ ㄧㄥ ㄒㄧㄣ口不應心(口不應心)
◎ 口不應心 kǒubùyìngxīn
[words not agreeing with the heart] 嘴里說的不相應于心中想的
俺娘好口不應心也呵!——元· 王實甫《西廂記·夫人停婚》
官人,你昨夜恁般說了,卻又口不應心,做下那事!——《醒世恒言》
詞語解釋
kǒu bù yīng xīn ㄎㄡˇ ㄅㄨˋ ㄧㄥ ㄒㄧㄣ口不應心(口不應心)
嘴里說的和心里想的不一樣。《三國演義》第十四回:“ 張飛 曰:‘弟自今以后,不飲酒,不打軍士,諸般聽人勸諫便了。’ 糜竺 曰:‘只恐口不應心。’”《醒世恒言·喬太守亂點鴛鴦譜》:“養娘替 玉郎 梳粧,低低説道:‘官人,你昨夜恁般説了,卻又口不應心,做下那事!倘被他們曉得,卻怎處?’” 沙汀 《一個秋天晚上》:“班長又口不應心地繼續說了下去。”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口不應心
成語(Idiom):口不應心
發音(Pronunciation):kǒu bù yīng xī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嘴巴和心思不一致,說話和內心意愿不符。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口不應心是指說話時口中的話與內心的想法不一致,常常表示口是心非。這個成語強調了言行不一的矛盾,是指人在言語表達上的不真實和虛偽。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說話不負責任、言行不一致,或者有意欺騙他人。可以用于描述某人在承諾時沒有兌現,或者表達的話與實際做的事情不相符。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莊子·逍遙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楚國的人民向國王告狀,指責宰相不實行法律。國王召見宰相,宰相在國王面前表現得非常謙虛恭順,但在心里卻對國王不屑一顧。后來,國王知道了宰相的真實想法,就用“口不應心”來形容宰相的虛偽和欺騙。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這個成語由“口不應”和“心”兩個部分組成。口不應表示嘴巴不說真心話,心表示內心的想法。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我說的話總是口不應心,我無法相信他的承諾。
2. 她表面上很客氣,但我能感覺到她的口不應心。
3. 這個政客善于用口不應心的手法欺騙選民。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口不應心”記憶為嘴巴和心思不一致的意思,可以通過想象一個人的嘴巴說著一套,而心里卻在想著另一套,來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口不應心相關的成語,如“言不由衷”、“口是心非”等,進一步了解言行不一的表達方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他說他會幫我做作業,但是他沒有做,真是口不應心。
2. 初中生(14歲):我朋友說要請我吃飯,結果他沒有來,真是口不應心。
3. 高中生(17歲):他對我說他喜歡我,但是我覺得他是口不應心的。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