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矒
成語(Idiom):聾矒
發音(Pronunciation):lóng má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耳朵聾,看不見東西。比喻心智遲鈍,對事物缺乏敏感。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聾矒一詞由“聾”和“矒”兩個字組成。其中,“聾”指耳朵聽不見聲音,也可引申為心智遲鈍,無法理解他人的意思;“矒”指眼睛看不見東西,也可引申為對事物缺乏敏感。因此,聾矒這個成語形容一個人既聽不見聲音,又看不見東西,意味著該人對事物缺乏感知能力或理解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聾矒一詞常用于形容某人對事物缺乏敏感,理解力較差。例如,可以用于描述一個人在工作中遲鈍、對問題反應慢或思維不敏捷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聾矒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宣公十二年》中。故事中,晉國有一位名叫范宣子的大臣,他的耳朵聾,眼睛也看不見。有一天,范宣子去拜訪齊國的大夫鮑叔牙,但他卻無法聽到鮑叔牙的問候,也無法看到鮑叔牙的面容。鮑叔牙對范宣子的情況感到十分同情,于是用鼻子敲擊了一下范宣子的耳朵,范宣子才能聽到聲音。這個故事被后人引申為聾矒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一個人既聽不見聲音,又看不見東西。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聾矒是一個形容詞性成語,由兩個單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于別人的意見總是聾矒不聞,很難與他溝通。
2. 這個學生聾矒不知進退,不懂得珍惜老師的教誨。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聾矒”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既聽不見聲音,又看不見東西,就像是戴著耳罩和眼罩一樣。通過將這個形象與成語聯系起來,可以更容易記住其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聾矒”相關的成語,例如“目不識丁”、“耳聰目明”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上課總是聾矒的,從不聽老師講課。
2. 初中生:她對于數學一直聾矒不懂,需要額外的輔導。
3. 高中生:他雖然聾矒,但通過努力學習,最終考上了理想的大學。
希望以上關于“聾矒”詞語的學習指南對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