讜辭
讜辭(dǎng cí)
發音(dǎng c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
指的是在重要場合或關鍵時刻,以言辭或文字表達自己的意見或建議。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
讜辭是由“讜”和“辭”兩個字組成的成語。讜指的是誠懇地進諫,辭指的是言辭。讜辭一詞形容的是在重要場合或關鍵時刻,以言辭或文字表達自己的意見或建議,具有一定的莊重和正式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
讜辭常常用于形容在重大決策、重要會議或關鍵時刻,以言辭或文字表達自己的意見或建議。它強調了在關鍵時刻發表意見的重要性,同時也強調了言辭應該莊重、懇切和正式。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
《左傳·宣公十五年》中記載了一個關于讜辭的故事。當時,魯國宣公在處理國家大事時,受到了來自魯國大夫子服厥的勸告。子服厥對宣公說:“君王之事,有國家大事和家庭小事之分。國家大事應該經過讜辭,聽取眾人的意見。”宣公聽后大為感慨,決定采納子服厥的建議,從此開始重視讜辭。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
讜辭的結構是“讜+辭”。其中,“讜”是動詞,表示進諫、勸告;“辭”是名詞,表示言辭、文字。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這個關鍵時刻,我們應該積極發表讜辭,為國家的發展出謀劃策。
2. 他以讜辭的方式表達了自己對公司戰略的質疑和建議。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
可以將讜辭記憶為“當詞”,即在關鍵時刻要當機立斷,用言辭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如果你對成語感興趣,可以繼續學習其他與讜辭相關的成語,如“進諫如流”、“言辭鋒利”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老師,我有一個讜辭,希望學校能增加更多的運動設施。
初中生:我認為學校應該加強對學生的心理輔導,這是我的讜辭。
高中生:在大學選擇上,學生們的意見應該被聽取,他們應該有發表讜辭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