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諫
基本解釋
◎ 尸諫 shījiàn
[death remonstration] 臣子以死來規(guī)勸君主
凜然古人尸諫之風(fēng)
近義詞
詳細(xì)解釋
同“ 尸諫 ”。《孔子家語·困誓》:“未有若 史魚 死而尸諫,忠感其君者也,不可謂直乎!”《舊唐書·封常清傳》:“仰天飲鴆,向日封草,即為尸諫之臣,死作圣朝之鬼。”
陳尸以諫。后泛指以死諫君。《韓詩外傳》卷七:“ 衞 大夫 史魚 病且死,謂其子曰:‘我數(shù)言 蘧伯玉 之賢而不能進(jìn), 彌子瑕 不肖而不能退。為人臣生不能進(jìn)賢而退不肖,死不當(dāng)治喪正堂,殯我於室足矣。’ 衞 君問其故,子以父言聞,君造然召 蘧伯玉 而貴之,而退 彌子瑕 ,從殯於正堂,成禮而后去。生以身諫,死以尸諫,可謂直矣。” 宋 文天祥 《瑞州三賢堂記》:“ 楊公 當(dāng)權(quán)奸用事,屢召不起,報國丹心,竟以憂死,凜然古人尸諫之風(fēng)。” 清 陳康祺 《郎潛紀(jì)聞》卷一:“公退,草疏置之懷,閉閣自縊,冀以尸諫廻天聽也。”
成語(Idiom):尸諫(shī jiàn)
發(fā)音(Pronunciation):shī ji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死后留下的勸告或忠告。
詳細(xì)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尸諫是由“尸”和“諫”兩個字組成的,其中“尸”指的是人的尸體,“諫”指的是勸告或忠告。尸諫的基本意思是指人死后留下的勸告或忠告。它形象地比喻人死后留下的言論或遺囑,能夠?qū)笕似鸬骄竞徒逃淖饔谩?/p>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尸諫常常用來形容人死后留下的勸告或忠告,尤其是對于后人的教誨和警示。它可以用于描述某個人在臨終前給予后人的勸告,也可以用于強調(diào)人們應(yīng)該借鑒前人的經(jīng)驗教訓(xùn),以免重蹈覆轍。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尸諫這個成語最早出現(xiàn)在《晉書·王導(dǎo)傳》中。據(jù)傳,王導(dǎo)是晉朝時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文學(xué)家,他在臨終前寫下了一份遺囑,其中包含了對后人的勸告和忠告。這份遺囑被后人稱為“尸諫”,成為了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謂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臨終前留下了一封尸諫,希望后人能夠珍惜和平時期的幸福生活。
2. 這位老人臨終前給孫子留下了一段尸諫,告誡他要堅持正義和誠實的原則。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尸諫”這個成語拆解為“尸體”和“忠告”兩個關(guān)鍵詞來記憶。想象一個人臨終前留下的忠告,就像是他的尸體留下的遺言一樣,能夠?qū)笕似鸬浇逃途镜淖饔谩?/p>
延伸學(xué)習(xí)(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尸諫”相關(guān)的成語和故事,可以拓展對這個成語的理解和運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xué)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xué)生:奶奶臨終前給我留下了一段尸諫,告訴我要好好讀書,努力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2. 初中生:歷史上有許多名人留下了尸諫,他們的忠告和經(jīng)驗對我們來說非常寶貴。
3. 高中生:讀了這本書后,我感受到了作者留給讀者的尸諫,讓我對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