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鶪
成語(Idiom):鳴鶪(míng jú)
發音(Pronunciation):míng j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在關鍵時刻發出警示,提醒他人警惕的行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鳴鶪是一個古代的成語,來源于《呂氏春秋·本味篇》。鶪(jú)是一種鳥,形似雞,但有長長的尾巴。相傳,鳴鶪是一種能夠預測災難的鳥,它會在災難即將來臨之前發出警示的叫聲。因此,成語鳴鶪用來形容在關鍵時刻發出警示,提醒他人警惕的行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鳴鶪一詞多用于形容在關鍵時刻及時發現問題、提醒他人注意。例如,在公司開會時,某位員工發現了一個重大錯誤,他及時站起來鳴鶪,提醒大家注意,避免了可能的損失。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相傳,古代有位名叫鳴鶪的人,他非常聰明而且善于觀察,能夠在關鍵時刻及時發現問題。他的聰明才智被人們稱為“鳴鶪之智”,后來演變成了成語“鳴鶪”。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鳴鶪”+ 動詞“鳴”+ 賓語“鶪”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會議上,小明鳴鶪,提醒大家注意合同中的漏洞。
2. 老師在課堂上鳴鶪,提醒同學們注意作業的截止日期。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將鳴鶪的形象與警報器的聲音聯系起來,形成一個強烈的視聽印象。當你想要記住鳴鶪這個成語時,可以想象一只長著長尾巴的鳥在關鍵時刻發出警報的聲音,提醒大家注意。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你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的神鳥傳說,了解其他與鳴鶪相關的成語,例如“鸞鳥虧折”、“鳥語花香”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我在游泳池邊鳴鶪,提醒同學們小心不要滑倒。
2. 初中生(14歲):我們班級有個同學特別善于鳴鶪,經常在考試前提醒我們復習。
3. 高中生(17歲):老師在講座上鳴鶪,提醒我們注意未來的職業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