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路梆子
基本解釋
晉 劇的俗稱。又叫 山西 梆子。由 蒲 劇派生而成,流行于 山西省 中部地區。
成語(Idiom):中路梆子
發音(Pronunciation):zhōng lù bāng z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中路梆子是指在爭論或辯論中,旁觀者不偏不倚地支持其中一方。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中路梆子源自戲曲表演中的角色分配。在京劇中,演員分為正、凈、丑、生、旦等角色,其中凈角通常扮演旁白或解說員的角色。而凈角通常站在舞臺中央,稱為中路。梆子則是指打擊樂器,用來配合演員的表演。因此,中路梆子的意思是旁觀者在爭論中站在中立的立場,支持其中一方,起到旁白或解說的作用。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中路梆子常用于形容在爭論、辯論或爭執中,旁觀者不偏不倚地支持其中一方,并給予客觀公正的評論和觀點。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旁觀者在爭議中保持中立,不偏不倚地發表意見。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中路梆子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代馮夢龍的小說《喻世明言》中。故事講述了一個叫王富貴的人,他在一個酒樓上聽到兩個人爭論不休。王富貴原本打算站在其中一方,但他后來改變了主意,站在中立的立場上,給予公正的評論和觀點。從此,中路梆子成為了形容旁觀者保持中立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動詞+中路梆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這場爭論中,他始終站在中路梆子的立場上,給出了公正的看法。
2. 作為裁判員,他必須保持中路梆子的立場,不能偏袒任何一方。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中路梆子這個成語??梢韵胂笠粋€位于爭論中央的梆子手持樂器,旁觀者在爭論中站在中立的立場上,像梆子一樣給予客觀公正的評論和觀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中國戲曲的知識,如京劇、豫劇等,可以深入了解中華文化的獨特之處。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在班級辯論賽上,老師要求我們保持中路梆子的立場,給出公正的評論。
2. 初中生:在家庭討論中,我始終站在中路梆子的立場上,給出客觀公正的觀點。
3. 高中生:在社會問題爭議中,我們應該保持中路梆子的立場,不偏不倚地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