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憤
基本解釋
[釋義]
(名)人民大眾的憤恨。
[構成]
偏正式:民(憤
[例句]
反動統治者的罪惡行徑激起了民憤。(作賓語)
英文翻譯
1.the people's [public] wrath; popular indignation
詳細解釋
◎ 民憤 mínfèn
[popular indignation;wrath of the ma sses] 人民大眾對有罪惡的人的憤恨
民憤極大
人民的憤恨。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二章第八節:“ 漢成帝 用減死刑,赦天下罪徒等辦法企圖緩和民憤,當然都不能有什么效果。”
成語(Idiom):民憤(mín fèn)
發音(Pronunciation):mín fè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民眾對不公平、不公正的事情感到憤怒和不滿。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民憤是一個形容詞性成語,由“民”和“憤”兩個字組成。它表達了人民群眾對于社會不公平、不公正的事情感到憤怒和不滿的情緒。這種憤怒和不滿往往源于對權力的濫用、不公正的法律、不公平的分配以及其他社會不正義現象。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民憤常常用于描述社會上大規模的不滿情緒,特別是在一些重大事件中,如政府腐敗、社會不公、經濟不平等等。它可以用來形容人民對某種不公平現象的強烈憤怒和不滿,表達了人民對于社會公平和正義的追求。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民憤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喻世明言》中的《民憤》一則故事中。故事講述了一個官員貪污受賄,人民群眾對他的行為感到憤怒和不滿。這個故事反映了社會上人民對于腐敗和不公正行為的強烈憤怒,成為了“民憤”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民”和“憤”兩個字組成,沒有特殊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次事件引發了人們的民憤,大家都要求公正的處理。
2. 長期的不公平待遇讓人民的民憤積累到了頂點。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民憤”與“人民憤怒”聯想起來,兩者的發音和意思都相似,有助于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民怨”、“民憤填膺”等,以擴大對于社會不滿情緒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對那個欺負同學的人感到很民憤。
2. 初中生:這個國家的不公平現象引發了人民的民憤。
3. 高中生:年輕人對于就業難的問題感到很民憤。
4. 大學生:學生們對于高昂的學費和低就業率感到很民憤。
5. 成年人:人們對于政府腐敗行為感到憤怒和民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