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犯
基本解釋
(1).三度觸犯。《南齊書·天文志下》:“﹝ 永明 五年五月﹞庚子,太白三犯畢左股第一星西南一尺。”
(2).三度犯法。《新唐書·食貨志四》:“ 大中 初,鹽鐵轉運使 裴休 著條約:私鬻三犯皆三百斤,乃論死。”《元史·太宗紀》:“再犯,笞;三犯,杖;四犯,論死。”
(3).詞曲中犯調的一種。一首詞曲中宮調或句法犯三調者謂之三犯,如《三犯渡江云》。 宋 張炎 《詞源·原序》:“ 美成 諸人又復增演慢曲、引、近,或移宮換羽為三犯、四犯之曲,按月律為之,其曲遂繁。”參見“ 犯調 ”。
成語(Idiom):三犯(sān fàn)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f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同一個錯誤或罪行犯了三次以上。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犯是一個表示重復犯錯或犯罪的成語。它強調了同一個錯誤或罪行犯了三次以上,意味著犯錯的人沒有吸取教訓,堅持錯誤的行為,或者表明了錯誤的行為已經達到了嚴重的程度。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三犯可以用于描述一個人在同一個錯誤上犯了多次的情況,也可以用于形容一個人的錯誤行為已經到了嚴重的程度。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紅樓夢》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中有一個故事是關于“三犯”這個成語的起源。故事中,賈璉是一個富商,他娶了賈母的孫女王熙鳳作為自己的妻子。然而,賈璉在婚后卻與賈母的其他孫女林黛玉私通,犯下了婚姻不忠的錯誤。賈璉的錯誤行為被賈母發現,并被責備了三次。這個故事中的三次責備成為了“三犯”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犯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三”表示三次,表示重復的次數,“犯”表示犯錯誤或犯罪。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三犯同一個錯誤,真是不知悔改。
2. 這個罪犯已經三犯同一罪行,應該受到嚴厲的懲罰。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用“三犯”這個成語的基本含義來構建記憶技巧。可以想象一個人犯了同一個錯誤三次以上,然后想象這個人在被責備的時候的表情和情緒,以此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錯誤、犯罪和反復犯錯相關的成語,例如“一犯再犯”、“犯上作亂”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小明同學三犯同樣的錯誤,老師很生氣。
2. 初中生:他三犯同一個錯誤,導致被父母批評了好幾次。
3. 高中生:這個學生三犯違紀行為,被學校處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