髹筒
成語(Idiom):髹筒
發音(Pronunciation):xiū tǒ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的心地狹窄,看問題片面,缺乏寬容和包容。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髹筒是古代制作漆器的一種工具,由于其形狀狹長,只能從一個方向看到里面的東西,因此成為了表示心胸狹窄的象征。用來形容一個人思想狹隘,只看到自己的利益,不能容忍別人的觀點和行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那些心胸狹窄、不容忍不同意見的人。可以用來批評那些固執己見、不愿意接受新觀念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這個成語來源于戰國時期,有一位叫鄂齊的人,他非常自負,認為自己是天下第一聰明的人。一天,鄂齊在路上遇到一個人,那人問他:“你知道髹筒是什么嗎?”鄂齊答道:“當然知道,髹筒是一種漆器。”那人繼續問:“你知道髹筒只能從一個方向看到里面的東西嗎?”鄂齊回答:“當然知道。”那人笑著說:“你就像一個髹筒,只看到自己的利益,不容忍別人的觀點。”從此以后,人們用“髹筒”來形容心胸狹窄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思想真是髹筒,一點容忍和寬容的心都沒有。
2. 這個人真是個髹筒,只看到自己的利益,不管別人的感受。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髹筒”想象成一個狹長的容器,只能從一個方向看到里面的東西,用來形容心胸狹窄的人。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寬容、包容相關的成語,如“寬以待人”、“心胸開闊”等,可以幫助提升自己的人際關系和社交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是個髹筒,總是不愿意和別人玩。
2. 初中生:她的思想太髹筒了,從不接受別人的意見。
3. 高中生:這個社會需要更多的寬容和包容,不要成為一個髹筒。
4. 大學生:作為大學生,我們應該拓寬自己的思維,不要做一個髹筒。
5. 成年人:在工作中,我們應該學會寬容和包容,不要成為一個髹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