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尪
成語(Idiom):焚尪
發音(Pronunciation):fén l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無端燒殺無辜之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焚尪成語源自《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原意是指燒殺無辜之人。其中,“焚”意為燒毀,燒掉;“尪”指無辜之人。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一些無辜的人被冤枉或者被迫害,表示對這種行為的強烈譴責。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冤枉或迫害無辜的情況,可以用來批評不公正的行為,呼吁正義和公正。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史書,記錄了春秋時期的歷史事件。《左傳·昭公二十五年》中記載了一個故事,講述了齊國昭公燒殺無辜的人。后來,人們將這個事件作為成語“焚尪”來形容冤枉無辜之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起冤案使得一個無辜的人成了焚尪的犧牲品。
2. 在這個社會中,我們應該堅決反對焚尪的行為,維護正義和公平。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焚尪”與“燒殺無辜的人”聯系起來記憶。也可以將其與《左傳》中的故事聯系起來,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左傳》中的其他故事,了解春秋時期的歷史背景和文化。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小明冤枉了小紅,被老師罰站,這真是焚尪的事情。
2. 初中生:我們應該維護正義,不允許任何人被焚尪。
3. 高中生:歷史上有很多無辜的人被焚尪,這是對人權的極大侵犯。
希望這個學習指南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