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枹
成語(Idiom):鳴枹(míng fú)
發音(Pronunciation):míng f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操縱琴、瑟等彈奏樂器時,手指移動的動作。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鳴枹是指彈奏樂器時,手指在琴弦或瑟弦上移動的動作。這個成語形象地比喻人的行動或言語動作。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的行動或言語動作靈活、熟練。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了一個故事。楚漢相爭的時候,漢軍大將韓信被派去刺殺楚軍將領范增。韓信到達范增的營帳后,發現范增正在彈奏琴。韓信趁著范增專心彈奏的時候,悄悄地走到范增身旁,準備刺殺他。就在這時,范增突然停止了琴聲,抬頭看到了韓信。范增問韓信為什么不趁自己彈琴的時候刺殺他,韓信回答說:“我怕你鳴枹一響,我就動手了。”這個故事源于現實歷史,成為了成語“鳴枹”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演講中鳴枹自如,引得觀眾連連喝彩。
2. 這位運動員在賽場上鳴枹有度,技藝精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成彈奏樂器的手指動作,想象成一個人在彈奏樂器時手指靈活地移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音樂相關的成語,如“琴瑟和鳴”、“彈冠相慶”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在音樂課上學會了鳴枹的動作。
2. 初中生:他的舞蹈動作鳴枹自如,非常優美。
3. 高中生:老師在演講中鳴枹自如,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力。
4. 大學生:他的演奏技藝鳴枹有度,贏得了觀眾的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