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頰壞疽
基本解釋
即走馬疳。小兒急性病,常由麻疹、猩紅熱等傳染病引起,癥狀是口腔黏膜部分組織潰瘍,發黑,壞死,并向外潰爛,嚴重時發生昏迷。也叫走馬牙疳或牙疳。
成語(Idiom):口頰壞疽(kǒu jiá huài jū)
發音(Pronunciation):kǒu jiá huài j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嘴臉(口頰)被疾病侵蝕,形容人面容丑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口頰壞疽這個成語比喻一個人的嘴臉被疾病侵蝕,形容人的面容丑陋不堪。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通常用于形容一個人的相貌極其丑陋或者面容破敗不堪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魏公子列傳》中有一則故事,說的是魏國有一個公子叫魏斯,他長得極其丑陋,嘴臉更是被疾病侵蝕,形容極其糟糕。后來,人們就用“口頰壞疽”來形容一個人面容丑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長得太丑了,簡直就是一個口頰壞疽。
2. 那個女人的相貌像口頰壞疽一樣,令人無法直視。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個人的嘴臉被疾病侵蝕,變得丑陋不堪的樣子。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相貌相關的成語,如“面如死灰”、“面如土色”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長得那么丑,簡直像個口頰壞疽。
2. 初中生:她的相貌真的很糟糕,就像一個口頰壞疽一樣。
3. 高中生:他的嘴臉真的太丑了,簡直就是一個口頰壞疽。
4. 大學生:那個人的面容破敗不堪,像個口頰壞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