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磔
成語(Idiom):披磔(pī zé)
發音(Pronunciation):pī z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肉袒露,皮肉破裂。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披磔是由“披”和“磔”兩個字組成的成語,意思是肉袒露,皮肉破裂。形容肉體受到極大的痛苦或折磨。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披磔這個成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通常用于形容極度痛苦或折磨的場景。可以用于描述身體上的痛苦,也可以用于形容精神上的折磨。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披磔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酷刑之一,即將罪犯的皮膚剝下,使其肉體裸露,受到極大的痛苦和折磨。這種殘酷的酷刑被稱為披磔。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披磔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其中“披”是動詞,意為“將衣物展開覆蓋在身上”,“磔”是賓語,指被披覆的物體。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事故中受傷,胸前的衣服已經披磔了。
2. 這個國家的人民曾經遭受過披磔般的痛苦,但現在已經走上了繁榮富強的道路。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身上的皮膚被剝下,肉袒露,這樣的畫面會讓人感到極度的痛苦和折磨,從而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相關的成語和故事,可以深入了解中國文化和歷史。可以學習其他與痛苦和折磨相關的成語,如“剖腹藏珠”、“五馬分尸”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摔倒后,膝蓋破了一個大口子,血直接披磔了。
2. 初中生:這個電影里有一個場景,主角被敵人抓住后,遭到了披磔的酷刑。
3. 高中生:歷史課上老師講到古代的披磔酷刑,同學們都感到很震驚。
希望以上的學習指南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