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訕
基本解釋
詆毀。《新唐書·高霞寓傳》:“俄又詺侮僚屬,作慢語斥訕大臣,其反覆自任類此。”
成語(Idiom):斥訕(chì shàn)
發音(Pronunciation):chì sh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斥責、譏諷他人的過錯或缺點。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斥訕是一個形容詞詞組,由“斥”和“訕”兩個字組成。斥意為斥責、責備,訕意為譏諷、嘲笑。斥訕表示以言辭或行為對他人的過錯或缺點進行批評、諷刺或嘲笑。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斥訕常用于描述某人對他人的過錯或缺點進行批評、諷刺或嘲笑的情景。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場合,例如在朋友聚會、工作場合或社交媒體上。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斥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化背景。在古代社會中,人們注重禮儀和道德,對于違背社會規范的行為,常常會受到他人的批評和諷刺。因此,斥訕成為了一種常用的詞語,用來形容對他人過錯的批評和諷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斥訕由兩個漢字組成,形容詞詞組的結構比較簡單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經常斥訕別人的缺點,卻從不看到自己的不足。
2. 在朋友圈里斥訕他人只會引起不必要的爭議。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記憶斥訕可以通過聯想來幫助記憶。可以將“斥訕”聯想為一個人用手指著別人,嘴里說著譏諷的話,這樣可以幫助記憶斥訕的含義和使用場景。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中國成語的用法和故事,可以閱讀相關的成語故事書籍或參加相關的中文學習課程。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7-12歲):他因為考試不及格被同學斥訕了一番。
2. 初中生(13-15歲):她在班級群里斥訕了一個同學的發型。
3. 高中生(16-18歲):他在社交媒體上斥訕了一個明星的行為。
4. 大學生(19-22歲):他在辯論比賽中斥訕了對方的觀點。
5. 成年人(23歲以上):她對他的行為感到不滿,并在朋友面前斥訕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