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典
基本解釋
國家典章;朝廷法典。 明 于慎行 《易謚疏》:“足以慰九原之忠魂,而彰往勸來,有以定萬世之公典矣。” 明 屠隆 《綵毫記·拜官供奉》:“薦賢為國,朝庭公典,豈是私恩,何報之有。”
成語(Idiom):公典(gōng diǎn)
發音(Pronunciation):gōng diǎ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公開的規定或準則。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公典是一個由“公”和“典”組成的成語。其中,“公”表示公開、公正的意思,“典”表示規定、準則的意思。公典指的是公開的規定或準則,即普遍公認的行為準則或規則。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公典常用于描述社會公德、道德規范或法律法規等方面的準則。可以用來指導個人的行為,也可以用于批評、教育他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公典這個詞語最早出現在《荀子·勸學》一書中。荀子是戰國時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他在這本書中強調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其中就包括了公典這個詞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公典的結構是“公+典”。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遵守公典,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
2. 這個行業有一套公典,必須遵循。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來記憶公典這個詞語。可以想象自己站在一個廣場上,公開地宣布一些規定或準則,這就是公典。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關于公德、道德規范和法律法規等方面的知識,加深對公典的理解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要遵守學校的公典,不說臟話。
2. 初中生:作為學生,我們應該遵守公典,不作弊。
3. 高中生:公典要求我們要誠實守信,不傳播謠言。
4. 大學生:作為公民,我們要遵守法律的公典,不違法亂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