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外交勒索(wài jiāo lè suǒ)
發音(Pronunciation):wài jiāo lè suǒ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利用外交手段進行勒索,以脅迫對方做出某種讓步或者達到自身利益的目的。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外交勒索是指一個國家或者政治實體利用外交手段,通過威脅或者施壓,向另一個國家或者政治實體索取特定的利益或者讓步。這種勒索常常包括制裁、抵制、軍事威脅、經濟制約等手段,以達到自身的政治、經濟或者軍事目的。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外交勒索通常發生在國家之間的外交爭端中,特別是在兩國之間存在利益沖突或者相互敵對的情況下。例如,在貿易談判中,一個國家可以威脅對方提出不利的貿易條件,以迫使對方做出讓步。在國際政治中,一個國家可以威脅動用軍事力量或者制裁對方,以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記載了“外交勒索”的故事。春秋時期,齊國為了讓晉國放棄對齊國的進攻,派遣使者到晉國,威脅稱如果晉國不放棄進攻,齊國將聯合其他國家對晉國發動軍事行動。最終,晉國被迫放棄了對齊國的進攻。這個故事成為了“外交勒索”的典型例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外交勒索是一個由兩個詞語組成的成語,其中“外交”指的是利用外交手段,而“勒索”則指的是以威脅或者施壓的方式索取利益。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某國政府對另一個國家采取了外交勒索的手段,以獲取更多資源。
2. 那個政治實體利用外交勒索,要求其他國家放棄對其進行制裁。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外交勒索”與一種強迫別人做出讓步的行為聯系起來,通過想象兩個國家之間的外交爭端,其中一個國家利用各種手段迫使另一個國家做出讓步的情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國際關系和外交政策的相關知識,深入了解不同國家之間的外交爭端和解決方法,以及國際組織在解決外交爭端中的作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我媽媽說如果我不乖乖做作業,她就會外交勒索我,不給我玩電腦游戲。
2. 初中生(14歲):在國際關系課上,我們學習了外交勒索的概念,老師舉了很多實際例子。
3. 高中生(17歲):在模擬聯合國會議中,我們討論了如何應對外交勒索的問題,以及如何維護國家利益。
4. 大學生(21歲):在國際政治課上,我們研究了不同國家之間的外交勒索行為,并討論了其對全球政治格局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