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樹
基本解釋
即多羅樹。其葉用以寫經。 唐 宋之問 《奉敕從太平公主游九龍潭尋安平王宴別序》:“三光貝樹,影入山窗;九節菖蒲,光搖砌水。” 唐 崔融 《為朝集使于思言等請封中岳表》:“石芝生而五色,可以為盛;貝樹長而三花,可以為籍。”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紙料》:“如西番用貝樹造成紙葉,中華又疑以貝葉書經典,不知樹葉離根即焦,與削竹同一可哂也。”參見“ 貝多 ”。
成語(Idiom):貝樹
發音(Pronunciation):bèi sh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品德高尚,像貝樹一樣堅定不移。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貝樹”比喻人的品德高尚,堅定不移,不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貝樹是指貝殼的外殼,貝殼堅硬,象征著堅定不移的品質。因此,“貝樹”形容人的品德堅貞高尚,不受外界影響,始終不變。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的品質高尚、堅定不移。可以用來稱贊有堅定信念、不受誘惑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貝樹”出自《晉書·王羲之傳》。王羲之是東晉時期的一位著名書法家,他的品德高尚,不為名利所動,被稱為“貝樹”。這個成語由來即為后人贊美王羲之的品德而創造。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動詞+貝樹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堅定信念使他如貝樹一樣不動搖。
2. 她的高尚品質令人敬佩,如貝樹一般不受誘惑。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貝殼的堅硬特性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自己是一棵堅固的貝樹,無論外界環境如何變化,自己的品質始終堅定不移。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關于王羲之的故事和他的書法藝術,了解更多關于品德高尚的人物和故事。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品質像貝樹一樣堅定,從不欺負同學。
2. 初中生:她的高尚品德使她如貝樹一般不受誘惑,始終堅守正義。
3. 高中生:他的堅定信念使他如貝樹一樣不動搖,堅持追求自己的夢想。
4. 大學生:她的堅貞高尚的品質令人敬佩,如貝樹一般不受外界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