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士
基本解釋
有節操的人。《韓詩外傳》卷十:“吾聞之,節士不以辱生,遂奔敵殺七十人而死。”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王轂》:“ 轂 亦大節士,輕財重義,為鄉里所譽。” 清 蔣士銓 《桂林霜·遣遁》:“就是屠腸抉舌成何濟,説甚么節士臨邊聽鼓鼙。”
成語(Idiom):節士
發音(Pronunciation):jié s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們保持節操和忠誠的品質。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節士是由“節操”和“忠誠”兩個詞組成的成語。節操指的是人們保持道義和原則的品質,而忠誠則指人們對國家、家庭或朋友的忠誠。節士這個成語強調了保持道德品質和忠誠的重要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節士常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具備高尚的品德和忠誠的品質,特別是在面對誘惑和困難時能夠堅守原則。這個成語可以用來贊美那些忠誠正直的人,也可以用來要求自己或他人保持高尚的品質和忠誠。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節士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中,原文是“禮義之士,不忘其節”。在古代,士人在追求名利的同時,也非常注重保持自己的道德品質和忠誠。這個成語通過強調節操和忠誠,告誡人們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不要忘記自己的原則和忠誠。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節士是由兩個單字組成的成語,節和士分別表示節操和忠誠。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一個節士之人,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能堅守原則。
2. 這個團隊的每個成員都是真正的節士,他們對公司忠誠無比。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節士記憶為“保持節操和忠誠的人”,通過理解成語的意思和背后的故事來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節士相關的成語,如“節操”、“忠誠”等。同時,可以了解更多關于中國傳統文化中強調道德品質和忠誠的故事和價值觀。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應該做一個節士,不說謊話,不欺負同學。
2. 初中生:作為一個學生,我們要做節士,不能抄襲作業,要誠實守信。
3. 高中生:大家都應該成為節士,不僅要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還要關心社會問題。
4. 大學生:作為大學生,我們要做節士,不僅要學好專業知識,還要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