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共名
基本解釋
《荀子》中的邏輯術語。指反映普遍性最高的類的概念。如“物”這一概念即大共名。《荀子·正名》:“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共之,共則有共,至於無共然后止。” 楊倞 注:“起於總謂之物,散為萬名。是異名者本生於別同名者也。”
成語(Idiom):大公無私
發音(Pronunciation):dà gōng wú s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一個人或組織不偏袒個人利益,而是以公共利益為重,不偏私心。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大公無私形容一個人或組織在處理事務時不考慮個人利益,而是以公共利益為重,不偏私心。這個成語強調了公正、公平、無私的精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通常用于表揚一個人或組織在公共事務中表現出的公正和無私的行為。例如,用來形容一個公務員在履職過程中不受私人利益的影響,一心為人民服務,或者用來形容一個慈善機構為了幫助更多人而不計較個人利益。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易經·系辭上》中有一句話:“君子以平等待物,以大公無私為心。”這句話意味著君子應該以公正無私的態度對待世事。后來,這句話演變成了成語“大公無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 + 形容詞 + 副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公務上一向大公無私,從不受私人利益的干擾。
2. 這家慈善機構一直以大公無私的精神為社會做出貢獻。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把“大公無私”拆分成三個詞來記憶。大象代表大,公雞代表公,無尾熊代表無私。通過將這三個詞聯系在一起,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公正、無私相關的成語,如“公正無私”、“公平正義”等,可以進一步加深對這些價值觀的理解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評選了一位大公無私的同學為本月的優秀學生。
2. 初中生:我們應該向雷鋒學習,做一個大公無私的人。
3. 高中生:政府應該加大力度打擊腐敗現象,保持大公無私的形象。
4. 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棟梁之才,我們應該以大公無私的態度為社會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