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學
基本解釋
研究以《公羊傳》解釋《春秋》的學問。《公羊傳》,即《春秋公羊傳》,或叫《公羊春秋》。相傳為 戰國 齊 人 公羊高 所著,專門闡釋《春秋》。最初只有口頭流傳, 漢 初才寫成書。 漢 何休 作《春秋公羊解詁》十一卷,多發明《春秋》微言大義,大張“三世”(據亂世、升平世、太平世)之說、又好引讖緯。 唐 徐彥 為之疏,其《公羊傳疏》引 戴宏 序,說是由 景帝 時 公羊壽 和 胡母生 ( 子都 )“著于竹帛”。它是今文經學的重要經籍,盛行于 漢武帝 、 宣帝 之間。但自 王莽 時古文經大盛,《公羊傳》漸少人研究。 清 代 莊存與 、 劉逢祿 、 龔自珍 、 魏源 、 康有為 等,力主復興今文學,以《公羊傳》“微言大義”說經,議論時政,對當時學術界影響很大。
成語(Idiom):公羊學
發音(Pronunciation):gōng yáng xu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無所作為,只知道說空話、空談理論而不付諸實際行動的學問。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公羊學是指那些只懂得空談理論、不愿意付諸實際行動的學問。這個成語源于戰國時期,當時有位名叫公羊般若的人,他非常喜歡講道理和空談學問,但卻缺乏實際行動,因此被人們戲稱為“公羊學”。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公羊學常常用來形容那些只會說空話而不愿實際行動的人,或者指那些只重理論而忽視實踐的學問。在討論一些具體問題時,可以使用公羊學來批評某些人只懂得紙上談兵,卻不愿意付諸實際行動。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公羊學的故事起源于戰國時期。當時,公羊般若是一個有名的學者,他非常喜歡講道理,但卻缺乏實際行動。他經常在各種場合展示自己的學問,卻從不愿意將學問用于實際生活中。因此,人們就用“公羊學”來形容那些只會說空話而不愿實際行動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公羊學是一個由名詞“公羊”和動詞“學”組成的成語。其中,“公羊”指的是公羊般若的名字,“學”表示學習和研究。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直在說大話,卻從不去實踐,真是典型的公羊學。
2. 別光說空話,我們需要的是實際行動,不要成為公羊學的代表。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用一個形象的場景來記憶公羊學這個成語。想象一個人坐在桌前,滔滔不絕地說著空話、講著理論,但桌上卻一本書也沒有,只有一只公羊在旁邊。這個形象可以幫助你記住公羊學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公羊學感興趣,可以深入了解戰國時期的學術思想和學問,以及那個時期的其他有代表性的學者和他們的觀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他一直在說要好好學習,可是從來不做作業,他就是公羊學。
2. 初中生:他總是口若懸河地講著大道理,但從來不肯實踐,真是個公羊學者。
3. 高中生:我們需要實際行動來解決問題,而不是光說空話,不要陷入公羊學的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