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礙
基本解釋
◎ 干礙 gān ài
[concern,hinder] 干連;牽連;妨礙
干礙前程
這人莫不與林教頭身上有些干礙?——《水滸傳》
詳細解釋
妨礙;關涉。 三國 蜀 諸葛亮 《正議》:“況以數十萬之眾,據正道而臨有罪,可得干礙者哉!” 宋 張載 《經學理窟·詩書》:“民雖至愚無知,惟於私己然后昏而不明,至於事不干礙處則自是公明。”《水滸傳》第十四回:“初時又不認得管營,向后我將按酒入去,只聽得差撥口里訥出一句‘ 高太尉 ’三個字來,這人莫不與 林教頭 身上有些干礙?”
同“ 干礙 ”。 明 唐順之 《牌》:“其近城房屋,茍非 倭 患逼近,及與城垣委實干礙,不許輕易折毀,使民無所棲。” 魯迅 《且介亭雜文·買<小學大全>記》:“藏書和別項著作,實在不少,但其實也并無什么干礙之作。”
成語(Idiom):干礙(gān ài)
發音(Pronunciation):gān à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阻礙、妨礙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干礙是指阻礙、妨礙某事的進行或發展。它表示某種力量或情況給人們的行動帶來了困難或阻礙。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某種情況或因素對事物的正常進行造成了障礙,或者指某人的行為阻礙了他人的發展。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干礙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周易·彖傳》中。據說,干礙原指水流的阻隔,使得水流無法通暢。后來逐漸引申為阻礙、妨礙的意思。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干礙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干”是動詞,意為阻礙;“礙”是名詞,意為障礙。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項目的進展受到了各種問題的干礙。
2. 他的行為干礙了團隊的合作。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干礙”與“阻礙”聯系起來記憶。它們的發音相似,而且意思也相近,都表示阻止、妨礙某事的進行。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其他與干礙相關的成語,例如“干擾”、“干涉”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搗亂干礙了我的學習。
2. 初中生:網絡游戲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了很大的干礙。
3. 高中生:她的拖延行為干礙了她的學業發展。
4. 大學生:缺乏經濟支持會對學生的學習造成一定的干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