稟牘
成語(Idiom):稟牘(bǐng dú)
發音(Pronunciation):bǐng d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奏章、奏疏、呈文等公文。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稟牘是指向上級呈報的文書,通常是公文、奏章或呈文等。稟牘一詞來源于古代文書的稱呼,用于向上級匯報工作、請示決策或申請事項。稟牘在古代官場中非常重要,它是官員與上級溝通的一種形式,通過稟牘可以傳遞信息、表達意見、請求支持等。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稟牘通常用于描述官場中的文書,如奏章、呈文、請示等。在現代語境中,稟牘也可以用來形容正式的書面申請、報告、函件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稟牘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留侯世家》中,原文是“稟牘之書”,意為向上級提交的文書。稟牘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官員在向上級匯報工作時使用的文書。在古代,官員需要通過稟牘向上級請示決策、報告工作進展等,以便上級了解情況并做出相應的決策。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稟牘是一個固定的詞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寫了一份稟牘向上級請示是否可以延長工程時間。
2. 這份稟牘詳細描述了項目的進展情況以及遇到的問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稟牘與官場文書聯系起來,想象自己是一位官員,需要向上級提交稟牘來匯報工作。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官場相關的詞語,如奏章、呈文、請示等,以便更好地理解稟牘的使用場景。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寫了一份稟牘給老師,請求延長交作業的時間。
2. 初中生(13-15歲):學生會向校長提交稟牘,希望能夠組織一次校園活動。
3. 高中生(16-18歲):我寫了一份稟牘給學校領導,請求增加圖書館的開放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