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德
基本解釋
(1).指結黨營私的行為。《書·洪范》:“凡厥庶民無有淫朋,人無有比德,惟皇作極。” 孔 傳:“民有安中之善,則無淫過朋黨之惡、比周之德。” 蔡沉 集傳:“比德,私相比附也。”
(2).同心同德。《國語·晉語八》:“君子比而不別。比德以贊事,比也。”《楚辭·大招》:“比德好間,習以都只。” 王夫之 通釋:“比德,同心。”
謂德行、德教可與之比擬、比配。《禮記·玉藻》:“君子於玉比德焉。”《史記·商君列傳》:“故吾以彊國之術説君,君大説之耳,然亦難以比德於 殷 周 矣。”《后漢書·楊震傳》:“擬蹤往古,比德哲王。” 明 何景明 《玉岡黔國地種竹》詩:“比德亮無瑕,抱節誠可久。”
成語(Idiom):比德
發音(Pronunciation):bǐ d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比德指的是人們在品行、道德或行為方面互相比較,以展示自己的優勢或劣勢。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比德源自《禮記·中庸》:“君子比德于義,小人比德于利。”意思是高尚的人會將自己的品德與道義進行比較,而庸俗的人則會將自己的利益與他人進行比較。這個成語強調了人們在行為和品德上的差異。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比德常用于形容人們在道德、品行或行為方面的比較。可以用于贊揚或批評他人的行為,也可以用于自我反省或自我評價。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比德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禮記·中庸》中,是孔子的弟子子思所記載的。孔子在《中庸》中強調了人們在品德和行為上的差異,比德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概念。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比德由兩個漢字組成,第一個字“比”表示比較,第二個字“德”表示品德或道德。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兩個人的比德真是天壤之別。
2. 在這個比賽中,他展示了自己的比德,贏得了大家的尊敬。
3. 這個公司的員工比德差異很大,需要加強道德教育。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比德”與“比的”進行聯想,比的是比較的意思,德是道德的意思,通過聯想記憶,可以幫助記住這個成語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比德感興趣,可以學習更多與道德和品德相關的成語,如“德高望重”、“品行端正”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他們兩個人的比德,我覺得他們都很好,都是好同學。
初中生:在班級里,我們經常進行比德競賽,看誰的品德更好。
高中生:比德是一個很重要的品質,它關系到一個人的人格和修養。
大學生:在大學里,我們應該注重培養自己的比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成年人:比德不僅僅是表面的行為,更重要的是內心的修養和人格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