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辟
成語(Idiom):鞭辟
發音(Pronunciation):biān b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言辭犀利,深入要害,能直指問題的本質。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鞭,指鞭策,比喻言辭犀利;辟,指辟開,比喻言辭直指問題的本質。鞭辟形容言辭犀利,深入要害,能直擊問題的核心。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鞭辟常用于形容言辭或觀點的犀利、深入,通常用于贊揚或贊美他人的才智、見識。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記載了一個故事,齊國有一個盜賊叫做鞭辟,他善于發現別人的破綻,因此被人們視為聰明才智的象征。后來,人們就用“鞭辟”來形容言辭犀利,深入要害,能直指問題的本質。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詞+形容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演講鞭辟入里,讓人深受啟發。
2. 這篇文章鞭辟地指出了社會問題的根源。
3. 她的評論總是鞭辟刻薄,讓人無法反駁。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成鞭子(鞭)抽打(辟)在問題的要害上,直指問題的本質。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成語的來源和相關的故事,學習其他含有“鞭”和“辟”字的成語,如“鞭長莫及”、“辟謠”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的教育方法鞭辟入里,讓我們更好地理解知識。
2. 初中生:這本書的觀點鞭辟入里,讓我對歷史有了更深的理解。
3. 高中生:這位演講者的演講鞭辟地指出了社會問題的癥結所在。
4. 大學生:他的批評意見鞭辟刻薄,讓人深感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