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釋義] (成)《紅樓夢》第五十六回:“他這遠愁近慮,不抗(亢)不卑,他們奶奶就不是和咱們好,聽他這一番話,也必要自愧的變好了。”既不高傲,也不自卑。指對人的態度分寸恰到好處。也作不卑不亢。
- [構成] 并列式:不亢+不卑
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bù kàng bù bēi ㄅㄨˋ ㄎㄤˋ ㄅㄨˋ ㄅㄟ不亢不卑
◎ 不亢不卑 bùkàngbùbēi
[show neither inferiority nor superiority;be cordial but independent] 為人處世既不傲慢又不自卑
詞語解釋
bù kàng bù bēi ㄅㄨˋ ㄎㄤˋ ㄅㄨˋ ㄅㄟ不亢不卑
亦作“ 不抗不卑 ”。 不高傲,也不自卑。形容對人的態度或言語得體。《紅樓夢》第五六回:“他這遠愁近慮,不抗不卑,他們奶奶就不是和咱們好,聽他這一番話,也必要自愧的變好了。”《兒女英雄傳》第十八回:“ 顧先生 不亢不卑,受了半禮,便道:‘大人請便。’” 阮章競 《群山·冬晨》:“這兩個國民黨副官看見 林穆 年青英俊,不亢不卑,態度爽朗,就主動地過來,打開煙盒請 林穆 等人抽煙。”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不亢不卑
成語(Idiom):不亢不卑(bù kàng bù bēi)
發音(Pronunciation):bù kàng bù bē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既不傲慢自大,也不卑微低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不亢不卑是形容一個人在待人接物、表達自己觀點時既不傲慢自大,也不卑微低下。這個成語強調了一個人應該保持適度的自尊與自信,既不過于驕傲自滿,也不過于自卑退縮。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不亢不卑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與他人交往、表達自己意見或者處理事務時的態度。它強調了平等、自信、謙虛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這個成語在工作場合、社交場合以及家庭生活中都可以被使用。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不亢不卑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戰國策》這本書中。當時,齊國的一位大臣叫田忌,他非常聰明能干,深受君王的器重。有一天,田忌和趙國的一位將軍進行馬術比賽,田忌的馬稍微遜色一些。在與將軍比賽的過程中,田忌采取了“不亢不卑”的策略,通過巧妙的安排,最終贏得了比賽。這個故事成為了“不亢不卑”這個成語的來源,強調了在面對強大的對手時,保持平和、自信的態度。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不亢不卑是一個四字成語,由兩個反義詞組成。其中,“不亢”表示不傲慢自大,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不卑”表示不卑微低下,保持自尊和自信。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成功之后仍然保持著不亢不卑的態度。
2. 她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藝術家,但她從不表現出任何不亢不卑的態度。
3. 在面對困難時,我們應該保持不亢不卑的心態,勇敢地面對挑戰。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不亢不卑”這個成語與自己熟悉的人物或者故事聯系起來記憶。例如,可以想象一個非常自信而又謙虛的人物,他既不傲慢自大,也不卑微低下,能夠在各種情況下保持平和的態度。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其他與自信、謙虛相關的成語,如“自得其樂”、“虛懷若谷”等,以豐富自己的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我喜歡和那個不亢不卑的同學一起玩耍,他既不欺負別人,也不被別人欺負。
2. 初中生(14歲):老師教我們要保持不亢不卑的心態,不管遇到什么困難都要勇敢面對。
3. 高中生(17歲):在面試中,我要展現出自信和謙虛,保持不亢不卑的態度,以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