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
基本解釋
[釋義]
(語)指舊時稱為正史的二十四部紀傳體史書,即:《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唐書〈舊唐書〉》、《新唐書》、《五代史〈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
[構成]
偏正式:二十四(史
英文翻譯
1.(二十四部紀傳體史書) the Twenty-Four Histories (dynastic histories from remote antiquity till the Ming Dynasty)
詳細解釋
◎ 二十四史 èrshísìshǐ
[the Twenty-Four Histories;a long intricate story] 指舊時稱為正史的二十四部紀傳體史書,即:《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唐書(舊唐書)》、《新唐書》、《五代史(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
指二十四部紀傳體史書。 明 有二十一史之目, 清 乾隆 四年又增《明史》《舊唐書》《舊五代史》,合稱二十四史。總計三千二百四十三卷。各史名稱、卷數及作者(或領銜人)如下:1.《史記》130卷, 漢 司馬遷 著。
(2).《漢書》100卷, 漢 班固 著。
(3).《后漢書》120卷, 南朝 宋 范曄 著。
(4).《三國志》65卷, 晉 陳壽 著。
(5).《晉書》130卷, 唐 房玄齡 著。
(6).《宋書》100卷, 南朝 梁 沉約 著。
(7).《南齊書》59卷, 南朝 梁 蕭子顯 著。
(8).《梁書》56卷, 唐 姚思廉 著。
(9).《陳書》36卷, 唐 姚思廉 著。
(10).《魏書》114卷, 北齊 魏收 著。
(11).《北齊書》50卷, 唐 李百藥 著。
(12).《周書》50卷, 唐 令狐德棻 著。
(13).《隋書》85卷, 唐 魏徵 著。
(14).《南史》80卷, 唐 李延壽 著。
(15).《北史》100卷, 唐 李延壽 著。
(16).《舊唐書》200卷, 五代 后晉 劉昫 著。
(17).《新唐書》225卷, 宋 歐陽修 著。
(18).《舊五代史》150卷, 宋 薛居正 著。
(19).《新五代史》74卷, 宋 歐陽修 著。
20.《宋史》496卷, 元 托克托 著。
21.《遼史》116卷, 元 托克托 著。
22.《金史》135卷, 元 托克托 著。23.《元史》210卷, 明 宋濂 著。24.《明史》332卷, 清 張廷玉 著。
二十四史(èr shí sì shǐ)
發音(Pronunciation):èr shí sì sh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中國歷史上的二十四部正史,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歷史著作,記錄了從夏朝到明朝的歷史。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二十四史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二十四部正史,包括《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舊宋史》、《新宋史》、《元史》、《明史》。這些史書記錄了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變遷和發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二十四史是中國歷史研究的重要參考書,可以用于學術研究、了解中國歷史、培養歷史意識等方面。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二十四史的編撰始于漢代,歷經數百年,到明朝完成。這些史書是由當時的官員和學者負責編纂而成,以記錄各朝代的歷史為目的。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二十四史是一個由兩個詞組成的成語,分別是“二十四”和“史”。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學習二十四史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國歷史。
2. 他對二十四史的研究非常深入。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二十四史的名字與各個朝代的歷史事件聯系起來進行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深入研究每一部史書的內容,了解其中的歷史事件、人物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正在學習二十四史中的《史記》。
2. 初中生:二十四史是了解中國歷史的重要參考書。
3. 高中生:我對二十四史的研究非常感興趣。
4. 大學生:我正在寫一篇關于二十四史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