貜猳
成語(Idiom):貜猳(mò hé)
發音(Pronunciation):mò h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或事物狡猾、狡詐。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貜猳是一個比喻性的成語,用來形容人或事物具有狡猾、狡詐的特點。它通常用來形容那些心機深沉、善于算計、不擇手段達到目的的人或事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在日常生活和文學作品中都可以使用。你可以用它來描述那些表面上看起來很善良、友善,但實際上卻在暗地里耍心機、算計別人的人。此外,你也可以用它來形容那些用詭計達到目的的事物,例如一些欺騙性的商業宣傳或政治手段。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貜猳最早出自《史記·卷三十二·孔子世家》中的一則故事。相傳,孔子曾經師事于魯國的老師賈生。賈生非常狡猾,善于算計。他曾經用一種名為“貜猳”的毒草來害死了一只公雞,然后把它煮熟了,裝在一個容器里,讓人誤以為是一道美味的菜肴。孔子吃了這道菜后,發現公雞的骨頭還在,但肉已經被吃光了。從此,孔子就用“貜猳”這個詞來形容那些狡猾、狡詐的人或事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貜猳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貜”(mò)意為狡猾,而“猳”(hé)意為狡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總是貜猳地算計別人,讓人防不勝防。
2. 這個商人用了一些貜猳的手段來騙取顧客的信任。
3. 她看起來很善良,但實際上心思非常貜猳。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你可以嘗試將“貜猳”這個成語與狡猾、狡詐的形象聯系起來。想象一個狐貍(狡猾的代表)偷偷地做了一些狡詐的事情,然后你就可以記住這個成語的意思了。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想深入了解中國成語,你可以閱讀相關的成語故事和典故。此外,你還可以學習其他與狡猾、狡詐相關的成語,例如“狐假虎威”、“狡兔三窟”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行為真的很貜猳,總是在課堂上偷偷地做小動作。
2. 初中生:這個小偷真是太貜猳了,他居然能在不被發現的情況下偷走那么多貴重物品。
3. 高中生:那個學生會主席雖然看起來很友善,但實際上卻非常貜猳,他總是在背后搞一些勾心斗角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