慠俗
成語(Idiom):慠俗
發音(Pronunciation):ào s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不拘小節,不隨俗套,獨立自主。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慠俗一詞來源于《論語·陽貨》:“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其中的“夫子自道也”被解釋為“夫子獨立自主,不隨俗套”,從而形成了成語慠俗。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慠俗一詞多用于形容那些不拘小節,不隨俗套,獨立自主的人。可以用來表達對某人的贊賞或稱贊其獨特的個性和思想。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慠俗一詞的故事起源于孔子與子貢的對話。孔子在對話中提到了君子道的三個方面,而子貢對孔子的回答表達了對孔子獨立自主的態度的贊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慠俗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慠”是形容詞,表示獨立自主的意思,“俗”是名詞,表示社會風俗。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不拘小節,不隨俗套,真是一個慠俗的人。
2. 她的思想獨立,不受傳統觀念束縛,可以說是很慠俗的女孩子。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慠”字與“獨”字聯系起來記憶,因為“慠”和“獨”在發音和意義上都有相似之處,都表示獨立自主。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孔子的思想和哲學,了解他對君子道的理解和闡述。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不管別人怎么說,一直保持自己的風格,真是太慠俗了。
2. 初中生:她對流行時尚不感興趣,總是穿著自己喜歡的衣服,真是個慠俗的女孩子。
3. 高中生:他的思想獨立,不受他人影響,可以說是非常慠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