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
基本解釋
◎ 勸學 quànxué
[encourage learning;urge sb. to attend school] 勉勵人學習;鼓勵人努力學習
詳細解釋
(1).鼓勵人努力學習。《左傳·閔公二年》:“敬教勸學,授方任能。” 孔穎達 疏:“勸民學問。”《史記·儒林列傳序》:“今陛下昭至德,開大明,配天地,本人倫,勸學修禮,崇化厲賢。”
(2).古代官職名。猶后世之侍講、侍讀。《漢書·敘傳上》:“ 伯 少受《詩》于 師丹 。大將軍 王鳳 薦 伯 宜勸學,召見 晏昵殿 。” 王先謙 補注引 周壽昌 曰:“此蓋如后世侍講、侍讀之類。《后書·馬嚴傳》:除子 鱄 為郎,勸學省中。《楊秉傳》:以明《尚書》徵入勸講。皆是。《三國志》 蜀 尹默 、 譙周 為勸學從事,見本傳。 晉 孟嘉 為勸學從事,見 嘉 傳。 梁元帝 在 荊州 置勸學從事,見《玉海》。蓋州郡則加從事之稱。”
勸學(Quàn Xué)
發音(Pronunciation):quàn xu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激勵他人勤奮學習。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勸學是指通過鼓勵、勸導或教誨他人,使其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這個成語傳達了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的積極態度對個人發展的影響。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勸學常常在教育場合中使用,例如老師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時,家長對子女進行學習督促時,以及同學之間互相鼓勵學習時。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逸周書·仲虺之命》記載了勸學的故事。相傳,周朝有一位名叫仲虺的學者,他非常勤奮好學,但是他的父親并不贊同他的學習,經常責備他。仲虺的父親認為,學習不如務農,勸他放棄學業。然而,仲虺堅持自己的理想,最終成為了一位杰出的學者。這個故事傳承至今,成為了勸學的象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勸學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勸”是動詞,表示鼓勵、勸導;“學”是名詞,表示學習。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老師經常勸學生要勤奮學習,為自己的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
2. 父母對孩子說:“勸學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你自己的成長。”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勸學與勤奮學習的意義聯系起來,形成記憶聯結。也可以將勸學與教育場景進行聯想,例如想象一個老師在課堂上鼓勵學生努力學習的場景,以此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勸學的重要性,可以通過閱讀相關的教育理論書籍或參加教育培訓課程來進一步學習如何有效地勸學。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經常勸我們要好好學習,爭取考上理想的中學。
2. 初中生:同學之間應該互相勸學,共同進步。
3. 高中生:家長對我們的學習要求很高,經常勸學要保持專注和毅力。
4. 大學生:大學是自由的舞臺,但我們也需要自我勸學,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