齧齒
成語(Idiom):齧齒(niè chǐ)
發音(Pronunciation):niè ch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憤怒、憋悶到咬牙切齒的樣子。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形容極度憤怒或憋悶到咬牙切齒的程度。多用于形容對仇敵或不公正的事情感到憤怒和不滿的心情。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對不公正待遇、侮辱、欺騙等不良行為感到憤怒和憋悶的情緒。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齧齒”源于古代的一個故事。相傳,戰國時期,楚國大夫屈原被貶謫到了楚王的宮廷中,他深受冷落和排擠。屈原對于楚王的不公正待遇感到憤怒和憋悶,于是他咬牙切齒地忍受著痛苦。后來,屈原寫下了《離騷》一詩,表達了他的不滿和憤怒。這個故事成為了“齧齒”這個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聽到了那個人的惡意揣測,不禁齧齒。
2. 當他聽到自己被誣陷時,他的表情齧齒可見。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自己在遭受不公正待遇時,咬牙切齒地表達憤怒和不滿的樣子,這樣可以幫助記憶和理解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憤怒和不滿相關的成語,如“怒發沖冠”、“義憤填膺”等,以豐富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當我被同學欺負時,我感到齧齒不已。
2. 初中生:看到老師對待不公正的事情漠不關心,我內心齧齒不已。
3. 高中生:面對社會的不公平現象,我感到憤怒和齧齒。
4. 大學生:面對職場上的不公正待遇,我內心齧齒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