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役
基本解釋
行役。謂因兵役、勞役或公務奔走在外。《詩·王風·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鄭玄 箋:“君子于往行役,我不知其反期。” 南朝 齊 謝朓 《和伏武昌登孫權故城》詩:“于役儻有期, 鄂渚 同游衍。” 唐 蕭穎士 《蒙山作》詩:“于役勞往還,息徒暫攀躋。” 清 高其倬 《薊州新城》詩:“于役季冬月,東入 漁陽 城。”
成語(Idiom):于役
發音(Pronunciation):yú y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被征募或被征召去從軍或服役。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于役”由兩個漢字組成,即“于”和“役”。其中,“于”是介詞,表示“在”、“在于”;“役”是名詞,表示“服役”、“從軍”。整個成語表示被征募或被征召去從軍或服役。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通常用于描述被征募或被征召去從軍或服役的情況。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為了國家或集體的利益而主動參軍或服役的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于役”最早出現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故事發生在西漢初年,項羽在楚漢戰爭中一度取得了重大勝利,但最終被劉邦打敗。在戰敗后,項羽想要和劉邦和解,但劉邦卻對他提出了一個條件,要求他去從軍服役。項羽最終接受了這個條件,表示愿意為國家效力,成為了一個被征募或征召去從軍服役的典型代表。從此,“于役”成為了描述被征募或被征召去從軍服役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介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年輕時就立志于役,最終成為了一名優秀的軍人。
2. 在國家需要的時候,每個公民都應該主動于役,為國家盡一份力量。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這個成語。想象一個年輕人站在國旗前,莊嚴地宣誓要為國家而戰,主動參軍或服役的場景。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軍隊和服役相關的成語,如“顧全大局”、“出生入死”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長大了要為國家效力,主動于役,保衛家鄉。
2. 初中生:面對國家的召喚,我們應該挺身而出,主動于役,為國家做貢獻。
3. 高中生:作為新一代的接班人,我們應該有責任心和使命感,主動于役,為國家的繁榮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4. 大學生:作為大學生,我們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主動于役,為社會做出貢獻。
希望這個學習指南能夠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記憶成語“于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