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劾
基本解釋
亦作“糺劾”。舉發彈劾。《晉書·周處傳》:“凡所糾劾,不避寵戚。”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涉務》:“至乃尚書郎乘馬,則糺劾之。”《宋書·劉康祖傳》:“前后屢被糾劾, 太祖 以勛臣子,每原貸之。” 宋 龐元英 《文昌雜錄》卷一:“違是令者,執政官委御史臺彈奏,尚書已下,聽長官糺劾以聞。”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四:“當 和珅 聲勢熏灼,舉朝無一人敢于糾劾。”
糾劾(jiū hé)
發音(Pronunciation):jiū h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對官員的不當行為進行指責和追究責任。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糾劾是指通過一定的程序對官員的不當行為進行指責和追究責任。糾劾通常是由立法機構或監察機構發起,通過調查和審判來確定官員是否有罪,并對其進行相應的處罰。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糾劾這個詞語通常用于政治和法律領域,用來描述對官員的不當行為進行追究和制裁的過程。在一些民主國家,糾劾制度被視為一種監督政府和保障公民權益的重要機制。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糾劾一詞源于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在古代,官員的任命和罷免都由皇帝親自決定,但皇帝也需要依靠一些機構來監督和評估官員的表現。糾劾制度就是其中之一,它允許民眾或其他官員對不稱職或有罪行的官員進行指責和追究。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糾劾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第一個字“糾”意為糾正、糾纏,第二個字“劾”意為指責、追究。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因貪污受到了糾劾,最終被判處牢獄之災。
2. 委員會決定對該官員展開糾劾程序,以調查他是否濫用職權。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記憶糾劾這個詞語:
1. 將糾劾的發音“jiū hé”與“救何”進行聯想,表示通過糾劾來救正不當行為。
2. 將糾劾的意思與“糾纏”進行聯想,表示對不當行為進行糾纏和追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糾劾這個詞語感興趣,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政治和法律詞匯,例如“彈劾”、“監察”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糾劾了不守規則的同學,讓他反思自己的行為。
2. 初中生:學生會糾劾了不認真履行職責的班長,選舉了一位更合適的候選人。
3. 高中生:社會上的腐敗現象需要通過糾劾制度來加以制止和懲治。
4. 大學生:作為公民,我們應該積極參與到糾劾不當行為的過程中,維護社會的公正和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