皭然
成語(Idiom):皭然
發(fā)音(Pronunciation):jiáo r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非常恐懼或害怕的樣子。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皭然形容人非常害怕或恐懼的樣子,通常形容遇到了令人畏懼的事情或處境,心生懼怕之情。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人在面對危險、困難或壓力時的恐懼和驚慌的表情或心理狀態(tài)。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對話、文學作品、電影等場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莊子·逍遙游》中有一則寓言故事,講述了一個人在夜晚遇到了一只虎,被嚇得腿發(fā)軟,無法動彈。這個故事中的人被形容為“皭然懼色”,形象地表達了人在面對恐怖的情況下的恐懼和無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由兩個漢字組成,第一個字“皭”表示非常恐懼或害怕,第二個字“然”表示樣子或狀態(tài)。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聽到了爆炸聲,頓時皭然失色。
2. 那個小孩看到了蜘蛛,嚇得皭然起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成“皺然”,即人在恐懼或害怕的時候,面部表情會變得緊張、皺起來。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其他與恐懼、害怕相關的成語,如“驚恐萬狀”、“心驚膽戰(zhàn)”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看到老師生氣了,他皭然捂住了嘴巴。
2. 初中生(13-15歲):在恐怖片里,女主角遇到了鬼魂,她皭然尖叫。
3. 高中生(16-18歲):考試前一天晚上,他看到了難題,頓時皭然起來,心情非常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