憫然
成語(Idiom):憫然
發音(Pronunciation):mǐn r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心地善良,對他人的痛苦或不幸感到深深的同情和憐憫。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憫然一詞由“憫”和“然”兩個字組成。其中,“憫”意為同情、憐憫,表示對他人遭遇不幸時產生的悲憫之情;“然”表示心中的感受,表示感受到了同情和憐憫之情。整個成語形容一個人對他人的痛苦或不幸感到深深的同情和憐憫之心。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憫然一詞常用于描述一個人在看到他人遭遇困難或不幸時產生的同情和憐憫之情??梢杂脕硇稳菀粋€人對弱者的關懷和關心,以及對社會問題的關注。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憫然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內篇·養生主》一篇中。這篇文章講述了一個人在看到一只鳥被困在籠子里無法飛翔時,產生了對鳥的悲傷和同情之情。這個故事表達了莊子對生命和自由的尊重,以及對他人痛苦的同情之心。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憫然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憫”和“然”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看到那位老人獨自行走在寒冷的街頭,我不禁憫然心生,決定給他一些幫助。
2. 在災難面前,我們應該憫然而行,伸出援助之手。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憫然”與“敏感”進行聯想,因為敏感的人往往容易對他人的痛苦產生同情和憐憫之情。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莊子的思想和其他與同情和憐憫相關的成語,如“憐香惜玉”、“同病相憐”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看到同學摔倒受傷,我感到憫然,立刻去幫助他。
2. 初中生:聽到地震災區的消息,我心生憫然之情,決定捐款支援。
3. 高中生:在歷史課上學到苦難的歷史,我對那些經歷過苦難的人們產生了憫然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