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矩
基本解釋
儀法規矩。 秦 李斯 《碣石刻石》:“羣臣誦烈,請刻此石,垂著儀矩。” 三國 魏 曹植 《鹖賦》:“甘沉隕而重辱,有節士之儀矩。” 宋 宋祁 《宋景文筆記·釋俗》:“ 齊 魏 間以人有儀矩可喜者,謂之庯峭,蓋庯峻也。” 清 惲敬 《與紉之論文書》:“吾宗之能學者不數人,能學而行復有儀矩者益不數人。” 魯迅 《且介亭雜文末編·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我的剪辮,卻并非因為我是 越 人, 越 在古昔,‘斷發文身’,今將效之,以見先民儀矩,也毫不含有革命性。”
儀矩(yí jǔ)
發音:yí jǔ
基本含義:指行為規范、舉止得體。
詳細解釋:儀矩一詞由儀和矩兩個字組成。儀指行為規范,矩指尺度、標準。儀矩的基本含義是指一個人的行為舉止得體,符合社會規范和道德標準。
使用場景:儀矩一詞常用于形容一個人的舉止得體,守規矩,不輕舉妄動。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言行得體,守禮儀,有分寸,不失體面。
故事起源:儀矩一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禮儀文化。在古代社會,人們非常注重禮儀,要求人們的行為舉止得體、合乎規范。儀矩一詞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行為規范、舉止得體。
成語結構:儀矩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沒有固定的成語結構。
例句:
1. 他舉止得體,言談有禮,真是個儀矩的人。
2. 在公共場合要注意儀矩,不要做出不雅的舉動。
記憶技巧:可以通過將儀矩與行為規范、舉止得體等詞語進行聯想,以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了解更多與儀矩相關的成語和詞語,如“守禮儀”、“守分寸”等,可以進一步加深對儀矩概念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要在校園里保持儀矩,不亂扔垃圾。
2. 初中生:作為學生代表,我們要以身作則,展現儀矩的形象。
3. 高中生:在社交場合中,要注意儀矩,不要做出過分的舉動。
4. 大學生:在職場上要保持儀矩,與同事和領導保持良好的關系。
5. 成年人:作為一名公務員,要時刻保持儀矩,代表政府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