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路
基本解釋
(1).前方;路邊。《韓非子·十過》:“ 韓 使人之 楚 , 楚王 因發車騎陳之下路,謂 韓 使者曰:‘報 韓君 言弊邑之兵今將入境矣。’”《南史·謝靈運傳》:“后 秦 郡府將 宋齊 受使至 涂口 ,行達 桃墟村 ,見有七人下路聚語,疑非常人,還告郡縣,遣兵隨 齊 掩討禽之。” 元 宮大挺 《七里灘》第三折:“見旗幟上月華日精,諕的些居民從速風迸,呈百般的下路潛藏無掩映,不知您,帝王情,是怎生。”
(2).猶言下江,指 長江 下游的地方。《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報仇》:“這番在下路脫了糧食,裝回頭貨回家,正趁著順風行走。”《二刻拍案驚奇》卷三:“他有個妹子,嫁與下路人,住在 前門 。”《儒林外史》第十二回:“ 宦成 聽見那兩個戴方巾的説的都是些 蕭山縣 的話--下路船上,不論甚么人,彼此都稱為‘客人’。”
(3).路為 宋 、 金 、 元 行政區劃名, 元 定轄區戶數在十萬以下者為下路。《元史·選舉志一》:“﹝ 至元 六年﹞十二月,中書省定學制頒行之,命諸路府官子弟入學,上路二人,下路二人,府一人,州一人。”參見“ 上路 ”。
成語(Idiom):下路
發音(Pronunciation):xià l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一個人或一支隊伍處于敗勢或劣勢。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下路一詞源自中國古代軍事戰略,用來形容一個人或一支隊伍在戰場上處于敗勢或劣勢。在古代戰爭中,戰場被分為上中下三路,其中上路是指地勢高的位置,中路是指地勢平坦的位置,下路是指地勢低的位置。由于地勢的原因,下路往往容易被敵軍包圍或攻擊,因此處于下路的一方常常陷入劣勢。這個成語后來引申為一種比喻,用來形容一個人或一支隊伍在某種競爭或斗爭中處于不利的境地。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下路常常用于形容某人或某團隊在競爭、比賽或其他場合中處于劣勢或敗勢。可以用來描述某個團隊在比賽中處于落后的位置,或者某個個體在職場競爭中處于不利的境地。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下路的具體故事起源并無確切記載,可能是從古代戰爭中的實際情況演變而來。由于下路往往地勢低,易受攻擊,所以處于下路的一方往往處于劣勢,這種情況在古代戰爭中常常出現。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下路是一個形容詞性的成語,由“下”和“路”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支球隊在比賽中一直被對手壓制,一直處于下路。
2. 在職場競爭中,如果你不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就很容易被淘汰,一直在下路。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結合成語的含義和起源進行記憶。可以想象自己是一個戰場上的將領,而下路是一個地勢低的位置,容易被包圍或攻擊,所以處于下路的一方往往處于劣勢。通過想象這個場景,可以更容易記住下路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戰爭的戰略和戰術,了解更多類似的成語和故事。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班在操場上比賽,我們一直在下路,但是我們努力堅持,最后贏得了比賽。
2. 初中生:在運動會上,我們學校的田徑隊一直處于下路,但是隊員們發揮出色,最終獲得了優異的成績。
3. 高中生:在高考競爭中,我感覺自己一直在下路,但我相信只要努力,一定能取得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