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物
成語(Idiom):乾物
發(fā)音(Pronunciation):qián w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干燥的物品,也用來形容無生氣或沒有靈性的事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乾物”由“乾”和“物”兩個字組成。“乾”意為干燥,無生氣的狀態(tài);“物”指的是事物。因此,“乾物”用來形容干燥無生氣的物品,也可以用來形容沒有靈性的事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干燥無味的食物、枯燥無聊的事物或沒有情感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莊子·逍遙游》中有一則故事,講述了莊子與魯國的公孫丑的對話。公孫丑問莊子:“子亦有物乎?”莊子回答:“有。”公孫丑又問:“何物?”莊子回答:“乾物。”這個對話中的“乾物”指的是沒有生氣的東西,后來演變成了成語“乾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 + 動詞 + 乾物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菜做得太干了,簡直就是乾物。
2. 這本書內容乏味,完全是乾物一本。
3. 這個人沒有情感,是個乾物。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乾物”與干燥無生氣的事物聯系起來,想象一個干燥的草原上,沒有一絲生機,就像乾物一樣枯燥無味。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乾物”相關的成語,如“乾坤大挪移”、“乾坤一擲”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3-6歲):這個蘋果太干了,像乾物一樣。
2. 小學生(7-12歲):這個故事太乏味了,簡直就是乾物。
3. 中學生(13-18歲):這個人沒有情感,是個乾物。
4. 大學生及以上(19歲及以上):這個展覽的內容太枯燥了,完全是乾物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