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灋
基本解釋
見“ 比法 ”。
成語(Idiom):比灋(bǐ fǎ)
發音(Pronunciation):bǐ fǎ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比喻法律規定不明確或不完善。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比灋是由“比”和“灋”兩個字組成的成語。比指比較,灋指法律。比灋的意思是指法律規定模糊、不明確或不完善,無法準確適用于某種具體情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比灋常常用于批評或諷刺法律制度不健全、執行不公正的情況。也可以用于討論法律條文不明確導致爭議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比灋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東周列國志·晉語五》一書中。故事中,晉國有一位官員在刑罰執行時遇到了法律規定不明確的問題,他于是寫信給晉文公,抱怨說:“天下之事,眾口難調,這些法律條文實在是比灋!”從此,比灋成為了形容法律不完善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比灋是由兩個單獨的漢字組成的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法律條文寫得太模糊了,簡直是比灋。
2. 由于比灋的存在,這個案件一直無法得到有效解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比灋”與“不完善的法律規定”聯系起來,想象一個法律條文被比較得很模糊,就像是比灋一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對法律制度感興趣,可以深入研究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判例,了解法律的演變和發展。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這個規定寫得太模糊了,好像是比灋一樣。
2. 初中生:我覺得有些法律條文還是比灋,沒有明確規定。
3. 高中生:比灋的存在導致了很多法律爭議,需要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