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螳臂扼轍(táng bì è zhé)
發音(Pronunciation):táng bì è zh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力量微弱,企圖阻止大勢所趨的行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螳臂,指螳螂的前肢;扼,阻止;轍,車轍。比喻力量微弱,試圖阻止大勢所趨的行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力量微弱,企圖阻止大勢所趨的行為。也可以用來形容無力的抵抗。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相傳,戰國時期,楚國有個名叫螳螂的武將,他勇猛善戰,但力量有限。一天,楚國的大軍要經過一條狹窄的道路,螳螂知道自己無法阻止大軍前進,但他仍然毅然決然地站在道路前,試圖攔住大軍。最終,他被大軍輕易地推開,無法阻止大勢所趨。后來,人們就用“螳臂扼轍”這個成語來形容力量微弱,企圖阻止大勢所趨的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螳臂扼轍的結構為“名詞+動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小明雖然知道自己力量微弱,但還是不顧一切地螳臂扼轍。
2. 這個小組的意見雖然很好,但在實際操作中卻是螳臂扼轍。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把“螳臂扼轍”聯想成一只小螳螂用它微小的臂膀試圖阻止一輛車的輪子,形象地表示力量微弱,企圖阻止大勢所趨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其他類似意思的成語,例如“力不從心”、“蚍蜉撼樹”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雖然只是個小學生,但我不怕困難,要勇敢地螳臂扼轍。
2. 初中生:他雖然知道自己力量微弱,但還是義無反顧地螳臂扼轍,想要改變一些不公平的事情。
3. 高中生:盡管面對困難,我們不能螳臂扼轍,而應該勇敢地迎接挑戰,努力實現自己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