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橈
基本解釋
亦作“ 不撓 ”。不彎曲。形容剛正不屈。《荀子·榮辱》:“義之所在,不傾於權,不顧其利,舉國而與之不為改視,重死持義而不橈,是士君子之勇也。”《漢書·蕭望之傳贊》:“ 望之 堂堂,折而不橈。身為儒宗,有輔佐之能,近古社稷臣也。” 顏師古 注:“橈,曲也。”《明史·曾同亨傳》:“三十三年大計京官,與考功郎 徐必達 持正不撓。”
成語(Idiom):不橈
發音(Pronunciation):bù zhuō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不屈服,不低頭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不橈是一個表示堅持自己的原則,不向困難屈服的成語。它源自于古代的船上橈手,橈手在船上負責劃船,需要用力橈船前進。不橈的意思就是不低頭,不屈服,堅持自己的立場。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不橈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面對困難、挑戰或壓力時,不屈服,堅持自己的原則和立場。這個成語常用于贊美那些堅持不懈、勇敢面對困難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不橈的故事源于古代的一個傳說。相傳,戰國時期,楚國有一位名叫屈原的大臣,他忠誠于國家,但被其他官員排擠和陷害。最終,屈原被流放到了遠離家鄉的地方。屈原在流放期間,用詩歌表達了對國家的忠誠和對困境的不屈服。他的堅持和勇敢精神成為了后來不橈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不橈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不表示否定,橈表示低頭、屈服的動作。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困境中不橈,堅持了自己的信念。
2. 面對困難,我們要像屈原一樣,堅定地不橈。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不橈的發音與“不低頭”、“堅持”這樣的關鍵詞聯系起來,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屈原的故事,以及其他與堅持、不屈服相關的成語,可以幫助加深對不橈的理解和記憶。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要像蠟燭一樣,不橈地堅持學習,爭取取得好成績。
2. 初中生:他在比賽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難,但是他不橈,一直努力奮斗,最終取得了成功。
3. 高中生:在面對人生的選擇時,我們要堅持自己的夢想,不橈地追求自己的目標。
4. 大學生:面對挫折和困難,我們要堅持不橈,相信自己的能力,克服困難,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