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手足口病(shǒu zú kǒu bìng)
發音(Pronunciation):shǒu zú kǒu bì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手足口病是一種傳染病,主要影響嬰幼兒,癥狀包括發熱、口腔潰瘍和手足皮疹。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手足口病是由柯薩奇病毒引起的一種傳染病?;颊叱33霈F發熱、口腔潰瘍和手足皮疹等癥狀。這種病主要在夏秋季節流行,特別容易在幼兒園和托兒所中傳播。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在醫學和健康教育領域,手足口病常用于描述這種傳染病的癥狀和流行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手足口病是一種常見的傳染病,起源于中國。最早記錄手足口病的文獻可以追溯到1957年,當時在上海發現了一起類似病例。隨后,這種病在全國范圍內開始流行,引起了廣泛關注。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手足口病是一個由三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沒有固定的成語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孩子得了手足口病,所以他請了一周的假。
2. 近年來,手足口病在中國的幼兒中流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手足口病相關的圖片、故事或聯想來記憶這個詞語。例如,可以想象一個小孩子的手、腳和嘴巴都有紅色的疹子,這是手足口病的典型癥狀。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手足口病的癥狀、預防措施和治療方法,可以參考相關的醫學書籍、網站或咨詢醫生。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小明的弟弟得了手足口病,不能上學了。
2. 小學生:我們學校最近有幾個同學得了手足口病,大家要注意衛生。
3. 中學生:手足口病在夏季比較容易傳播,大家要注意個人衛生和預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