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chū ěr fǎn ěr ㄔㄨ ㄦˇ ㄈㄢˇ ㄦˇ出爾反爾(出爾反爾)
◎ 出爾反爾 chū’ěr-fǎn’ěr
[go back on one's words;contradict oneself] 原指你怎么對人行事,人也怎么還報你。現多指反復無常,言行前后自相矛盾
詞語解釋
chū ěr fǎn ěr ㄔㄨ ㄦˇ ㄈㄢˇ ㄦˇ出爾反爾(出爾反爾)
(1).《孟子·梁惠王下》:“ 曾子 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后因用“出爾反爾”表示你如何對待別人,別人也如何對待你的意思。《老殘游記》第十九回:“宮保説:‘前日捧讀大札,不料 玉 守殘酷如此,實是兄弟之罪,將來總當設法。但目下不敢出爾反爾,似非對君父之道。’” 清 洪楝園 《后南柯·立約》:“一要賠償兵費;二要廢去舊約;凡貴國所以待敝國的苛例,一一施之于貴國,此之謂出爾反爾。”
(2).指前后言行自相矛盾,反復無常。《官場現形記》第五九回:“他肯讓自然極好;倘若不肯,也只好由他,我不能做出爾反爾的事。” 曹禺 等《膽劍篇》第一幕:“貴國大王已經應允下來。當時并不見相國拔劍相待,今天卻在我們背后出爾反爾,動起手來。” 張天民 等《創業》第二章九:“做為一個黨員,你怎么可以在會上出爾反爾。”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出爾反爾
成語(Idiom):出爾反爾
發音(Pronunciation):chū ěr fǎn ěr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出爾反爾是指一個人在言行中反復無常,出爾反爾,言行不一致。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出爾反爾源自《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吾聞之也,善人者,其言也千萬而一行也;不善人者,其言也一行也,其行也一行也。”意為善良的人說話千萬而行動一致,而不善良的人說話和行動都是一致的。后來演變為指一個人在言行中反復無常,不一致。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出爾反爾常用于批評、諷刺、警示他人在言行上不一致的情況。可以用于描述個人、團體、政治家等在承諾、決策等方面的反復無常。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是中國古代的一部重要史書,記載了春秋時期的歷史事件和人物。出爾反爾這個成語的故事來源于《左傳·襄公三十一年》中的一段記載。故事中,襄公問左師:“善人和不善人在言行上有什么區別?”左師回答說:“善人言必行,不善人言行一致。”這段對話形象地揭示了出爾反爾的含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出爾反爾是由四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出爾”表示從自己出發,而“反爾”表示反過來。整個成語通過將兩個相反的動作(出發和反轉)連接在一起,形象地描述了人在言行上反復無常的行為。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之前承諾過要幫助我,但后來又出爾反爾,一點都不可靠。
2. 這位政治家在競選時說了很多好聽的話,但上臺之后卻出爾反爾,讓人失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記憶成語的字面意思來幫助記憶。出爾反爾中的“出”表示從自己出發,而“反”表示反過來。可以想象一個人一開始朝著一個方向出發,然后突然反過來走,形象地表示一個人在言行上反復無常。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言行不一致相關的成語,如言而無信、口是心非等。可以通過比較這些成語的使用場景和含義,加深對出爾反爾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的朋友之前答應要和我一起玩,但突然改變主意了,真是出爾反爾。
2. 初中生:老師之前說要改變作息時間,但后來卻沒有實施,真是出爾反爾。
3. 高中生:政府之前承諾要提高教育投入,但后來卻減少了教育經費,這種出爾反爾的行為對學生的發展不利。
希望這個學習指南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