螌蝥
成語(Idiom):螌蝥(bān méng)
發音(Pronunciation):bān mé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的品性惡劣,行為兇惡。比喻人心險惡,行為殘忍。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螌蝥,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兇惡的昆蟲,外形類似蝎子,有毒性。用來形容人的品性惡劣,行為兇惡,心機深沉。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那些心機深沉、行為惡劣、不擇手段的人。可以用來描述那些心機深沉、表面溫和,實際上心思險惡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螌蝥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相傳螌蝥是一種兇惡的昆蟲,有劇毒,并且具有攻擊性。因此,這個成語被用來形容人的品性惡劣,行為兇惡。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螌蝥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螌”是一個虛詞,沒有特定的意義,而“蝥”表示一種昆蟲。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表面上一副溫和的樣子,實際上心思險惡,簡直就是個螌蝥。
2. 這個人心機深沉,行為兇惡,真是個螌蝥。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螌蝥”與“惡劣、兇惡”等詞語聯系起來,形成聯想,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人品、行為相關的成語,如“狼子野心”、“心黑手辣”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行為真壞,就像螌蝥一樣。
2. 初中生:這個人心思很險惡,簡直就是個螌蝥。
3. 高中生:那個人雖然表面溫和,實際上是個螌蝥,要小心。
4. 大學生: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有時候不得不變得像螌蝥一樣,才能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