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在人亡(wù zài rén wáng)
發音:wù zài rén wáng
基本含義:指人雖然生存,但精神和意志已經消亡,變成了沒有思想、沒有生機的物體。
詳細解釋:物在人亡是指人的精神已經完全消亡,只剩下了肉體存在,失去了思想和意志,變得像沒有生命的物體一樣。這個成語形容一個人已經變得無趣、無動于衷、毫無生氣。
使用場景:常用于形容一個人精神萎靡不振、沒有斗志,或者在某個特定的環境中沒有任何反應的情況下。可以用來形容某人對生活、工作或學習失去了熱情和動力。
故事起源:《左傳·僖公二十五年》有記載:“狄人攻我,我告于齊,齊人救我。曰:‘物在人亡。’”這個故事發生在戰國時期的齊國。當時,狄人攻打齊國,齊國向周圍國家求援,只有齊國的盟友衛國派來了援軍。齊國人民感到很失望,因為其他國家都沒有派兵來幫助他們。于是有人說:“物在人亡”,意思是只有物質存在,沒有人的力量和精神支持,是無法抵抗外敵的。
成語結構:四個字,前兩個字是名詞,后兩個字是動詞。
例句:
1. 他雖然活著,但是已經物在人亡了。
2. 她的工作沒有任何挑戰性,已經讓她變得物在人亡。
記憶技巧:可以將“物在人亡”拆分成“物”、“在”、“人”、“亡”四個部分,然后通過與實際生活中的情境聯系起來記憶,例如想象一個人只剩下了身體,沒有了意識和生氣的樣子。
延伸學習:可以學習其他與人的精神狀態相關的成語,如“心如止水”、“神采奕奕”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他雖然上課,但是看起來像物在人亡。
初中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失落,她終于走出了物在人亡的狀態。
高中生:考試前的復習讓他感到精神渙散,完全物在人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