狟狟
狟狟(hūn hūn)
發音:hūn hūn
基本含義:形容憤怒、暴怒的樣子。
詳細解釋:狟狟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人或動物憤怒、暴怒的樣子。它的用法多見于文言文或古代文學作品中,較少在現代口語中使用。
使用場景:狟狟這個詞語常用于描述人或動物在憤怒、暴怒時的表情或行為,可以用于文學作品、故事、演講等場景中。
故事起源:狟狟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宣公十年》一文中。故事講述了楚國國君楚宣王派遣使者前往晉國,晉國君主為了報復楚國的侵略行為,對使者進行了虐待和侮辱。楚宣王得知后,非常憤怒,他憤怒地說:“晉國如此對待我的使者,我豈能不狟狟!”從此,狟狟一詞就成為了形容憤怒的詞語。
成語結構:狟狟是一個形容詞,沒有固定的結構。
例句:
1. 他聽到這個消息后,臉色變得狟狟的,非常生氣。
2. 小狗被人欺負了,它立刻狟狟地沖上去咬人。
記憶技巧:可以通過將“狟狟”與“憤怒、暴怒”聯系起來進行記憶。可以想象一個人或動物在憤怒的時候,表情和行為都非常狠惡,就像“狟狟”的樣子。
延伸學習: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憤怒、暴怒相關的成語,如“怒發沖冠”、“大發雷霆”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當老師發現他抄襲了別人的作業,老師狟狟地說:“你怎么能這樣做呢?”
2. 初中生:當他聽到老師對他的評語時,他的臉色變得狟狟的,心里非常憤怒。
3. 高中生:他被別人背后捅了一刀,他立刻狟狟地沖上去揍那個人。
【版權聲明】 本文為查字典網站原創文章,版權歸查字典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復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內容。違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