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憤世疾邪
發音(Pronunciation):fèn shì jí xi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對這個世界上的邪惡和不公正感到憤怒和厭惡。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憤世疾邪是一個由四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每個字的意思分別是:憤怒、世界、厭惡、邪惡。這個成語形象地表達了一個人對這個世界上的邪惡和不公正感到憤怒和厭惡的心情。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那些對社會不公、道德敗壞等現象感到憤怒和厭惡的人。可以用在討論社會問題、道德問題以及對不公正現象的批評和抗議中。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警世通言》中。故事講述了一個名叫楊繼盛的人,他立志為民除害,看到社會上的邪惡行為和不公正現象時感到非常憤怒和厭惡。他經常在文章中使用“憤世疾邪”這個成語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憤世疾邪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兩個形容詞“憤世”和“疾邪”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一個憤世疾邪的人,總是對社會上的不公和邪惡行為表示強烈的憤怒和厭惡。
2. 她的作品充滿了憤世疾邪的情緒,反映了她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和批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憤世疾邪”與對社會不公和邪惡行為感到憤怒和厭惡的情緒聯系在一起來記憶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和詞語,如“義憤填膺”、“憤怒”、“邪惡”等,來擴展對這個主題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憤世疾邪地看著那些欺負弱小動物的人。
2. 初中生:他寫了一篇文章,表達了對社會不公的憤世疾邪。
3. 高中生:年輕人應該要有憤世疾邪的精神,為社會的進步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