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yī gān yī fāng ㄧ ㄍㄢ ㄧ ㄈㄤ一干一方
一千一萬的隱語。“干”與“千”、“方”與“萬”字形相近。 明 陳洪謨 《繼世紀聞》卷二:“逆 瑾 ( 劉瑾 )用事,賄賂公行。凡有干謁者,云饋一干,即一千之謂;云一方,即一萬之謂。后漸增至幾干幾方。”
成語(Idiom):一干一方
發音(Pronunciation):yī gàn yī fā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表示只有一方參與或一方主導,其他方面沒有參與或沒有發言權。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一干一方是一個由四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一干”表示只有一個人或一方參與,而“一方”表示其他方面沒有參與或沒有發言權。這個成語常用來形容某個決策或行動只由一個人或一方決定,其他人或其他方面沒有參與或沒有發言權。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一干一方通常用于負面描述,表示某個決策或行動缺乏民主、公平或多元意見。例如,在一個團隊或組織中,如果只有一個人或一方決定了所有事情,其他成員就會感到被忽視或沒有被尊重。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一干一方的故事起源并沒有明確的記載,但這個成語的含義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強調團結、民主、平等的價值觀相悖。因此,一干一方常常被用來批評那些不重視集體智慧和多元意見的決策者。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一干一方是一個四字成語,由兩個成語組合而成,分別是“一干”和“一方”。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項目的決策完全是一干一方,沒有考慮到其他人的意見。
2. 在這個公司里,只有老板一干一方,員工們沒有發言權。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一干一方中的“干”字與“干活”聯系起來,表示只有一個人在干活,其他人沒有參與。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民主、平等、集體智慧相關的成語,如“眾口鑠金”、“三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7-12歲):老師不應該一干一方,應該聽聽我們的想法。
2. 初中生(13-15歲):學校的決策總是一干一方,我們覺得很不公平。
3. 高中生(16-18歲):政府的政策制定應該多聽聽民眾的聲音,不能一干一方。
4. 大學生(19-22歲):我們希望學校能夠更加民主,不要一干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