篦頭待詔
成語(Idiom):篦頭待詔 (bì tóu dài zhào)
發音(Pronunciation):bì tóu dài zhà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官員等待詔書的狀態,形容官員虛有其表,無所作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篦頭,古代官員宴會上戴的一種頭飾,是官員身份的象征。待詔,等待皇帝的詔書。成語“篦頭待詔”形容官員虛有其表,不思進取,只顧等待上級的指示而沒有自主行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來形容官員做事拖沓、遲疑不前的情況,也可以用來批評那些只依賴上級指示而沒有主動性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篦頭待詔的故事起源于唐朝時期,有一個叫杜牧的官員,他善于吟詩作對,才華出眾,但他卻不思進取,只顧等待上級的指示,沒有自主行動。有一次,杜牧來到宴會上,戴著華麗的篦頭,卻在一旁等待詔書的到來。這個故事流傳開來,成為了形容官員不思進取的典故。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篦頭+待詔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位官員只會篦頭待詔,從來沒有主動為人民做過什么。
2. 領導層應該鼓勵員工主動創新,而不是讓他們篦頭待詔。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個官員戴著華麗的篦頭,卻在一旁無所作為,等待詔書的到來。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學習其他類似意義的成語來拓展詞匯量,如“坐以待斃”、“靠山吃山”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不想篦頭待詔,我要努力學習,爭取取得好成績。
2. 初中生:老師總是讓我們篦頭待詔,不給我們展示自己的才能。
3. 高中生:政府官員應該不再篦頭待詔,而是積極改革,為人民做出更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