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難
基本解釋
猶外患。《公羊傳·莊公二十七年》:“君子辟內難而不辟外難。”《管子·法法》:“彼智者知吾情偽,為敵謀我,則外難自是至矣。”《三國志·魏志·張楊傳》:“ 楊 以糧迎道路,遂至 洛陽 。謂諸將曰:‘天子當與天下共之,幸有公卿大臣, 楊 當捍外難,何事京都?’”《南史·陳紀下·后主》:“ 后主 愈驕,不虞外難,荒於酒色,不恤政事。”
成語(Idiom):外難
發音(Pronunciation):wài n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外部的困難或障礙。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外難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外表示外部的,難表示困難。外難的含義是指外部的困難或障礙,通常指來自外部的不利條件或不良環境。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外難可以用來描述面臨外部困難時的境況,也可以用來表示外部環境惡劣、不利的情況。常用于描述個人、團隊或組織在面對困境時的堅持和努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外難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后漢書·班超傳》,班超是東漢末年的一位名將,他在西域出使的時候,遭遇了很多艱難困苦的外部環境,但他依然堅持不懈地完成了使命。后來,人們就用“外難”來形容面對困境時的奮發努力和不屈不撓的精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外難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外難中,我們要堅持信念,勇往直前。
2. 面對外難,他毫不退縮,繼續前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外難的發音“wài nán”與英語中的“why not”相似,表示面對困難時的積極態度和勇敢面對的精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你可以繼續學習與外難相關的成語,如內外有別、內難外易等,以豐富你的漢語詞匯。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在考試中遇到了很多外難,但我用努力和聰明才智克服了它們。
2. 初中生:面對外難,我不會退縮,而是積極解決問題,努力前行。
3. 高中生:在備戰高考的過程中,我遇到了很多外難,但我相信只要堅持努力,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績。